通过研究湖北省的美丽乡村建设代表性案例,提炼出“群众为本、产业为用、生态为本、文化为魂”的“四位一体”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探讨了该模式的内涵和具体操作方法。该模式立足基层,遵循乡村发展的自身规律,探求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可持续发展之路。
湖北省基于湖北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探索了“群众为本、产业为用、生态为本、文化为魂”的“四位一体”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按照这个建设模式湖北省已经在全省范围选择了21个示范点准备开展实践,其中红安县喻畈村大董家、罗田县三里畈镇张家冲村等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四位一体”理念,强调的是以农民为主体,以自然人文乡村体系性重建为目标,以“投资少,见效好,能复制,可持续”为导向的内存再生型的乡村可持续发展模式。
通过乡贤的引领,成立利益共同体的合作社或经营性公司,发动广大群众出谋划策、出工出力、出钱等构成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力军和力量源泉。相比以往新农村建设中过于依赖当地政府主导的力量,“等”“靠”“要”的现象大量发生;过于相信资本的力量,实际上将农民置之度外,这种不自觉的边缘化导致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成为旁观者。
图1 “四位一体”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结构图(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新农村建设不只是修修补补,整洁乡村环境,这些都只是表面工作。新农村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得有产业支撑。从房、田、产、人、景、文六大要素中找到乡村独特的优势并结合城市人群的自然体验、文化教育、绿色消费等需求,实现乡村产业发展的精准定位,并以定位指导下步的建设和运营。
“产业为用”在经济上扶稳乡村发展的“脊梁骨”。相比以往那种由政府拨款、补助、减免各类税费的扶贫与社会捐赠的“输血”发展模式,“产业为用”这一理念才能真正解决乡村发展的“造血”功能。
“生态为本”一是要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景观,避免大拆大建,想当然的“规划”。一座村庄在几百年或者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依据自然的变化,已经完全形成了一种内在和谐的生态系统,要做的是恢复和保护,而不是依赖于现代科技手段强行改造;二是包括人文生态的自生系统与自治体系。在传统的自然村落里,一般具有一套自我运营的价值体系,如村民与人、天地、自然、社会处理关系、组织结构等形成的道德体系相辅相生,无必要去打破这种“人文生态链”,而是发现和恢复,然后保护,在实际运行中加以修复和完善。
美丽乡村建设如果只停留在清洁卫生、改善环境的层面上,农村无法得到可持续发展。喻畈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注重产业导向,最终目的是让群众得到实惠、得到利益。
图2 喻畈村建设前后对比1(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3 喻畈村建设前后对比2(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通过之前的宣传发动、参观学习,广大村民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与他们有着最密切、最现实的利害关系,他们是直接受益者,也应该是美丽乡村建设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拥护者。因此,在喻畈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感人的场景。村两委干部、各协会和理事会成员不要一分钱,全心全意为村民办事;广大群众不要一分钱,自觉自愿推倒村口有碍观瞻的茅厕、猪圈、牛棚,还自动自发参加到清洁卫生和环境整治大行动中。
喻畈村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在各小组成立了文化协会、关爱协会、森林保护协会、文明新风协会、清洁卫生协会、污水处理及环境整治协会等理事分会,并制定了《村规民约》和详细的协会章程,做到了责任明确、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并吸纳党员干部、积极分子、群众代表作为协会成员,现在村两委领导下的理事会协会成员共有102人。
喻畈村位于红安县永佳河镇,长期以来,这里田地贫瘠,收入低微,村民们大部分外出务工。村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是湖北省内较为典型的空心村、留守村。2014年11月,喻畈村建立了村两委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通过镇村基层组织引导、村民自觉参与,不等不靠不要,扎实有序地逐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目前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开始起步,得到了各级领导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肯定。
喻畈村两委和党员代表深入到全村每家每户沟通,与村民坦诚交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并通过发放倡议书、张贴横幅、标语、召开座谈会和动员大会等多种形式,将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政策、意义和当前形势给村民们作宣传讲解,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广大群众摒弃了“等靠要”思想,对自身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有了初步的认同。
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喻畈村广大干部群众及时总结考察经验,结合喻畈村的实际情况,重新修订和完善工作制度。在多次召开了党员会、各级干部会、户主会讨论的基础上,喻畈村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在每10户中选一位公道、正派、有责任心、热心于公益事业的村民为本村代表。村中一切的日常事务交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尤其是关于村庄发展的重要议题,一定要经过村民代表大会的讨论,最后形成决议。
358例报告中ADR/ADE累及器官最多的为全身(195频次,占28.97%),其次为呼吸系统、皮肤和附件系统。见表3。
“侵权责任”的笼统称谓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各种责任形态和制度之间的实质差异。在两大法系中,所谓的“侵权责任”都不过是各种基于相异理念的责任形态的混合物,极像一幅“马赛克拼图”。这幅拼图远看是一个整体,但走近观之,却是由形色各异的板块拼凑而成。
新农村同样也要建设精神文明。这种乡村文明更多的是指传统文化——乡贤文化、家学文化、宗祠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在乡村的各种表现形式。之所以强调以“文化为魂”,是让农民在自身发展中深刻感觉到,仅仅富了口袋还不够,还要“富脑子”,只有富了“脑子”,真正感受到在中国做一名农民的光荣与自尊,才能真正自发、自觉去主导乡村建设,让农村产生深刻的吸引力,对城市居民生活与迁徙形成自然导流的可能性。
喻畈村底子薄弱,基本上没有集体收入,在没有钱的情况下,如何搞美丽乡村建设?喻畈村继续贯彻群众路线,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具体做法是“四个一点”:每家每户凑一点,乡贤能人捐一点,村集体及小组理事会借一点,再争取上级政府支持一点。此外,带动群众有力出力,自觉投工投劳,最大程度地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以此破解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人力、财力以及拆迁等难题。
喻畈村积极整合资源,确定了目标清晰的建设步骤,以科学规划引领建设,将规划逐步落到实处。
假定从t=0时刻到所有部件进行一次替换为全周期。由1.2节假设(3)可知,由于AC结构简单,维修工作易于完成,故其维修耗时可忽略不计。MC的维修工作相对复杂,应充分考虑其维修耗时及停机维修造成的经济损失。全周期可以划分为运行期和维修期两部分,如图2所示。由图可知,这里考虑了不完全维修的间隔随部件年龄增长的变化。
喻畈村在保护现有乡村格局的基础上,以修身养性为核心、以农耕活动为基底,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和田园休闲经济新业态,致力于打造“一组一品、一组一景、一组一业”的错位互补与协同发展的国际慢村品牌,以实现喻畈村强村富民的小康梦。
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农民幸福指数,不仅要保障广大群众的经济收入,也要建设农民的精神家园。喻畈村强调要进行修复性和创新性的文化体系建设,以小组各协会为单位,开展最美农户、文明家庭及好媳妇、好婆婆评比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重建乡村文明新风。同时拟建村民学校,让广大群众与社会贤达和农业专家面对面学习、沟通、交流,以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为核心培育新型农民,以现代农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发展新型农业,让乡村成为都市人向往的精神家园,让村民在家门口过上更有尊严、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生活。
“四位一体”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探索都是来自于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和第一现场,在长期的实践中,也逐步得到政府领导和乡建专家的认可,也得到了新农村建设主体广大农民的认可。这种理念目前在荆楚大地落地,开始生根发芽,并逐渐被业内誉为新乡建的“湖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