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来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下,山西省乡村地区自然条件差、历史欠账多,乡村地区生态环境系统功能越来越脆弱,文章结合山西乡村发展实际,从文化传承型模式、休闲旅游型模式、环境整治型模式、工业带动型模式四个方面阐述山西省生态型美丽乡村的构建。
山西省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探寻山西省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应首先考虑文化传承模式,也应依托现有发展优势,打造休闲旅游型模式、环境整治型模式、工业带动型模式等。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十万年前就有古人在此繁衍生息,传说中古帝尧、舜、禹的都城都在山西境内,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中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山西境内,享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的美誉,著名的有恒山悬空寺、太原晋祠、芮城永乐宫、解州关帝庙、祁县乔家大院等。除此之外,山西还是老革命根据地,革命活动遗址和革命文物遍布全省。历史传统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精神文明丰富、原生态古建筑和历史遗址遍布全省的特征使山西省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符合文化传承型模式的要求。通过保留、维护和更新特色的古建筑和历史遗址传承历史文化、保留传统乡村格局,同时与现代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相结合,展现乡村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共同愿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既体现在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文化景观层面,在发展农村经济、打造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要注重结合村落景观的文化,同时要衡量好现代化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既要保证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又要顺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使村庄得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在保护的基础上,还应有所创新,在尊重村庄乡土风貌的同时充分挖掘乡村的资源优势,吸引更多现代消费者的兴趣,实现乡村文化价值的最大化。
山西省地处华北中部,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长城,交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中国最多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还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大同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五台山。山西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境内80%的面积为山地、丘陵,这也导致了山西农村大都地处山林腹地,特殊的地理位置条件决定了山西省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应立足于有山有水的自然环境,深度挖掘人文资源要素,走推动休闲旅游的发展道路。
根据不同乡村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风俗文化等特征,因地制宜的选择旅游项目是推动休闲旅游模式发展的核心。对于地处山区、依山傍水、生态环境优美的乡村,应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打造休闲观光的旅游模式。但同时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特别是道路的规划,既要考虑道路容量和车流量等因素,还要注意与自然景观的有机协调,在不破坏自然风光的基础上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对于拥有独特、优质自然资源的乡村,如大面积药材种植,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打造大规模的种植基地,一方面吸引游客旅游观光,科普知识,开展观光采摘等项目,一方面还能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增加村民的收入,打造美丽乡村。对于拥有丰富民俗文化的村庄,可以利用独特的民俗文化打造民俗村,并加大宣传,让游客了解山西的民俗文化。
山西经济的发展兴于煤,但也衰于煤。煤炭在给山西带去快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山西的生态环境留下了很大的创伤,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地质灾害、水土流失、土地塌陷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对村民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山西的经济陷入困境。除了工业污染外,山西农村的农业生产污染、农民生活垃圾污染等问题也十分严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要想建设生态型美丽乡村,就必须走环境整治的道路,只有生态环境恢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才能提高,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环境整治的过程中,首先要健全环境监管机制,强化事前监督,弱化事后处罚,进一步完善管理体质,明确权、责、利等问题。一方面抑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有效实施恢复生态环境的一系列措施。其次还要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争取国家、省环保专项资金的投入,鼓励民间资本介入等方式筹集资金,加快建设垃圾清理及运输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等设施,解决垃圾乱堆乱放、水污染严重等问题。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加强农民的环保意识,转换农民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使农民作为主体积极投入到环境保护中来,提高环境整治的效率。
山西作为“煤炭之乡”、“能源重化工基地”,煤、铁、铝、铜等矿藏丰富,其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优势、地处华北中部的地理优势以及发达的交通运输,为山西煤炭工业提供了比较优势的基础。产业发展的代价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空气污染、工业污染、地质灾害等问题层出不穷。近年来,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以及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煤炭资源日趋紧缺等现状,山西省开始推动产业机构升级,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不是一蹴而就的,煤炭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将仍然是世界经济主要的能源之一,依然拥有很大的经济价值,煤炭工业在现在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山西的支柱产业,而且山西省工业发展时间较长,拥有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众多乡镇企业,可以利用工业发展的优势带动农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美丽乡村。
工业带动型模式的发展一方面要促进乡村工业的转型升级,由污染大、耗能多的煤炭工业转型成工业污染少、能源利用率高的新能源工业,如风力、电力等,促进技术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另一方面,工业型乡村可以充分利用乡镇企业吸引投资和获取信息的优势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入,带动农业的发展。通过乡镇工业企业筹集的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同时,工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和丰富的发展经验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借鉴,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财力、物力,更需要全社会各个主体的一致目标和共同努力。其中,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更承担着统筹规划、组织领导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由于政府只发挥主导的作用,容易产生政府主导有余而群众参与不足的情况,使政府的投入没有相应的回报,还可能导致政府超出自身承担的责任,过多干预其他主体的行动,产生不好的结果,因此,仅仅只有政府主导无法实现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市场经济越来越成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企业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使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服务意识越来越强,开始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要想建设生态型美丽乡村,就应该倡导各个主体的积极参与,发挥1+1>2的作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扶持、农民主体的多方面共同参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