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准扶贫大背景下,以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文林村为例,从地形地貌、产业、社会人口、基础配套设施4个方面分析文林村当前的实际情况。找出其致贫的原因,主要是自然环境限制、经济基础薄弱、劳动力缺失。最后从乡村价值认知、乡村人居环境、化产业结构和劳动力技能水平4个方面提出规划相应的规划发展对策。以期通过此案例为川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扶贫工作依然十分艰巨和繁重的同时也取得一定的成果。2011—2016年,我国贫困人口急剧下降;从2017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以看到,201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下降到4 335万,比上年减少1 240万[1]。但在我国一些偏远的山区,由于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的限制,仍存在较大范围的贫困地区。2012年12月30日,习总书记在河北深山的龙泉关镇骆驼湾村考察工作时就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多次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要紧密联系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基础上开展精准扶贫。
1.1 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升级换代,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2];通俗地讲,就是谁贫困就扶持谁。2013年习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从此,我国走上了“精准扶贫”之路。
1.2 美丽乡村 2013年7月22日,习总书记到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考察时指出,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3]。美丽乡村建设就是建设科学规划布局,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的新农村。将乡村打造成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产业特色最鲜明、社区服务最健全、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地区之一[4]。
1.3 精准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关系 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脱贫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在农村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在2020年之解决现有扶贫标准的脱贫任务[5]。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目的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与农村扶贫工作思路具有一致性和共同点,目的就是要彻底破解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问题,促使农业繁荣、农村和谐、农民富裕,最终引领农民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共同富裕之路[6]。扶贫工作必须结合前期的新农村建设工程,积极稳妥地搞好贫困村的基础建设。通过新农村建设的“六新”( 新农村、新农业、新工业、新旅游、新农民、新支部),实现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提高村民素质,提升劳动力水平,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7]。
2.1 文林村区位 剑阁县隶属四川省广元市西南部,距广元中心城区44 km。文林村位于剑阁县南部边缘,属于四川北部的丘陵地带,区位条件较差,平均海拔675 m,乡域面积6 km2,目前主要通过公香路与贯穿全境的村道进行对外联系。从图1可以看出,文林村位于剑阁县县域边缘,区位条件受限。
图1 文林村区位
Fig.1 Location map of Wenlin Village
2.2 文林村发展现状分析
2.2.1 地形地貌分析。文林村属浅山丘陵地形(图2),村内高程465~820 m,整体南、北、西3向高,中东低,最高点位于村域西部,最低点位于村域东部大堰河河谷地带,村域中间坡度较为平缓,南、北、西3向坡度较陡,坡向以文林水库形成的小溪沟为界,溪北以南向坡为主,溪南以北向坡为主。 整体地形坡度较陡,建设条件受限。
图2 文林村村域地形图
Fig.2 Topographic map of Wenlin Village
2.2.2 现状用地分析。文林村总面积600 hm2,村庄建设用地28.32 hm2,其中村民住宅用地27.55 hm2,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0.22 hm2,主要集中于文林村委会,村庄产业用地0.55 hm2;非村庄建设用地571.68 hm2,主要为农林用地570.11 hm2,自然水域18.10 hm2,通村通组道路11.79 hm2。
2.2.3 现状产业分析。由表1可知,文林村以传统种植、养殖业为主,烟草、核桃、水稻种植、土鸡养殖已初具规模,烟草加工业为传统小作坊式,无第三产业,发展受限,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落后。
2.2.4 基础配套设施分析。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且分布失衡。村域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村委会处,包括村委会、便民服务中心、文化室、图书室、村卫生室、村民会议室、便利商店、农资店等。村域现状对外交通主要通过通村通组道路进行对外联系,通村通组道路共有42 km2,其中70%已经进行了硬化,道路宽度大多为3 m,错车存在问题。村内无金融、邮政、电信服务网点。道路交通体系完整,但通行能力不足。农田水利设施需完善,灌溉水源以2座小二型水库——文林水库、李家岩水库和各山坪塘为主,石河堰水库正在修建。山坪塘淤积渗漏严重,放水、排洪设施急需整治[8]。灌溉水渠均为自然土渠,需硬化(表2、图3)。
2.3 致贫原因分析
(1)受自然条件限制、物质建设滞后、村落文化缺失等影响,村庄经济发展落后,直接体现为土地收益低。文林村全村现有12个村民小组,共522户,2 053人,其中劳动力1 635人(1 543人外出务工)。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4户,357人。从图4可以看出,文林村66%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原因为因病致贫,少部分为缺劳动力、缺发展资金、子女就学等。
表1 文林村产业概况
Table 1 Industry overview of Wenlin Village
表2 文林村基础配套设施概况
Table 2 Basic facilities list of Wenlin Village
(2)村庄的保障性不足,导致村民因劳动力缺失或受到牵制而贫困。对文林村走访调研,发现其94.37%的劳动力外出务工,整个村子平常只有老人小孩,青壮年劳动力很少。
(3)劳动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缺失。文林村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人数占比达85%,劳动力文化水平低。
3.1 规划定位 综合考虑区位概况、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等各因素,以生态环境资源为基础,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和上位规划要求的基础上,文林村的规划定位为:以优质果蔬、烟草、稻香、剑阁土鸡等传统产业为主导,并重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文林新村。
3.2 精准扶贫模式分析 近期以“输血式”为主,中期采用“换血式”,循序渐进,借助科技力量推动“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表3)[9]。贫困村贫困的根源,往往是基础设施条件难以满足村民需求,如“行路难、饮水难、通信难”。因此,基础设施的完善改变贫困村的首要任务。近期规划应大力对文林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现有设施,根据《四川省“幸福美丽新村”规划编制办法》进行配置,同时实行区域设施共享。文林村可利用环形山丘半山区大力进行烤烟、食用菌的种植,利用生态保育的林地进行林下家禽家畜养殖与药材种植,同时采取退耕还林措施,保育山林生态。
图3 文林村部分基础配套设施
Fig.3 Basic facilities of Wenlin Village
图4 文林村致贫原因比例
Fig.4 Proportion of causes of poverty in Wenlin Village
3.3 规划发展对策
3.3.1 提升乡村价值认知,构建“村庄共同体”。构建“村庄共同体”,认知乡村价值,内源性抗贫。内部相互帮助、相互协商机制,培育“靠人不如靠己”的意识;组织建设合作社,优化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变现途径;发展教育培训,提升劳动力效益;加强土地资源认知,用资源换资本。
3.3.2 提升人居环境,构建“美丽新村”。在现有山、水、林、田基础上构建“一山两水,一谷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图5)。形成内部成环,外部联通、主次分明的道路交通体系(图6)。凸显区域生态功能,提升人居环境,完善公共基础服设施。对现状建筑风貌改造应运用传统川北民居建筑的几个典型:①屋顶采用悬山式青瓦坡屋顶;②建筑外立面整体为白墙,墙裙部分贴小青砖;③建筑山墙采用木质贴条装饰,栏杆采用木质材料(图7)。
3.3.3 提升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加快脱贫步伐。针对劳动力文化水平低的问题,可通过技能培训,提升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提高(农业、手工业)产品质量,并引导就地参与第三产业发展,加快脱贫步伐。
表3 精准扶贫模式
Table 3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分类Classification实施方式Implementation method特点Characteristic“输血式”扶贫Blood transfusion poverty alleviationa)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支撑b)注重人居环境的规划与整治c)解决迫切的现实问题外源性扶贫为主、补给型非开发式、片面性,见效快,有后遗症“换血式”扶贫Exchange type poverty alleviationa)为农村引入新产业发展模式b)注重产业的高附加值c)为农村发展提供新思路外源性扶贫为主、植入型开发式、盲目性,见效快,有风险“造血式”扶贫Hematopoietic poverty alleviationa)以农村自由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基础b)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农村发展c)使农村建设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内源性扶贫为主、内生型开发式、可持续性,见效慢,有难度
3.3.4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多元发展。产业扶贫作为脱贫的治本之策,应紧紧围绕村域产业特色,不断优化结构布局,大力提升农村经营组织水平,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做好市场信息社会化服务,优化第一产业,打造精品。文林村应以一产主导,三产并重,二产配套,以农业+旅游为主要发展模式。以山丘河谷旅游加生态景观农业为主体,提高生产力,打造旅游品牌,二产形成配套,完善产业链(图8)。结合现状资源禀赋,与上位规划进行对接,形成核桃烟草产业、有机稻香产业、剑门土鸡产业、乡村旅游产业四大产业片区(图9)。
图5 文林村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Fig.5 Ecological safety pattern construction of Wenlin Village
图6 文林村道路交通规划
Fig.6 Road traffic plan of Wenlin Village
图7 建筑风貌改造前后对比
Fig.7 Architectural style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nsformation
图8 文林村产业扶贫分析
Fig.8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of Wenlin Village
图9 文林村产业布局
Fig.9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of Wenlin Village
该研究以精准扶贫视角下美丽乡村规划问题为出发点,在美丽去乡村建设基础上对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文林村进行精准扶贫规划建设。通过对文林村现状分析并结合当地资源优势,把文林村的规划定位为:以优质果蔬、烟草、稻米、剑阁土鸡等传统产业为主导,并重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文林新村。提出近期以“输血式”为主,中期采用“换血式”,循序渐进,借助科技力量推动“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的精准扶贫模式,最后结合文林村实际情况提出规划发展对策。上述研究对广大的西南地区,特别是山区乡村村域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